【学习材料】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凯发注册官网

2024/9/6 10:37:13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2016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019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023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2024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思政课的针对性,指向思政课教学“所教”和“所需”之间的精准适配,具体而言就是在开展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能否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思政课的吸引力,体现为依托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运用科学而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生发出对思政课的浓厚兴趣、心理认同与情感体认。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了,才能让学生听得进、记得住、用得着,进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因而,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要着力解决制约思政课实效性的瓶颈问题,关键在于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1、把握好三方面关系,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创新不断推进,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挑战。如:各种思潮交锋激荡,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政课引领力的有效发挥;一定范围内存在的教学“脱节”现象,影响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方法未能与时俱进,弱化了思政课的吸引力。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经验和规律的系统总结和高度凝练,为不断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应把握好以下三方面关系,指导具体实践。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思政课育人的目的导向与过程趋向的辩证统一,在根本上影响着思政课育人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鲜明目的,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的明确定位,规定了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着力方向和路径选择。与此同时,育人目标的实现是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不同学段、不同专业、不同内容的思政课建设有其相应规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达成的阶段性目标以及教学内容上的广度和深度各有差异,这就为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供了具体抓手。

  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有机贯通。思政课兼具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价值性等多重特征,在对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密切关注中形成了思政课的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统一的复合体系。思政课要将宏大叙事寓于贴近生活的微观叙事之中,将微观叙事置于人类社会的宏大视野之内,深入学生生活实际、洞察学生思想动向,以贴合学生具体生活又勾连时代发展大势的叙事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传播、价值引领和实践引导,让学生在宏观与微观的有机互动中整体把握世界。通过将历史和现实贯通起来,把学理和实际结合起来,深度挖掘最适合嵌入道理、最能够说明道理的素材作为学理论证的辅助和支撑,使学生在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有机贯通中深刻领会“是什么”和“为什么”,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必然”,在认识的进阶中体悟思想价值真谛,从而让理论更有立体感和纵深感。

  多维协同与多元耦合的有机共育。思政课具有涵盖学生学习全周期、融入学生生活全领域、指导学生人生全过程等特点,因此要积极探索多维协同与多元耦合的育人方法与路径,以“理论与实践互为补充、线上与线下形成合力”为思路,形成以教学主题统领多场域运行、多形式呈现的合力教学空间,多视角、多维度、多领域地丰富与拓展教学场景。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将线上丰富教学资源和线下多样交流见习、课堂内理论学习和课堂外实践活动、显性教学与潜移默化有机贯通,从而推动“灌输零散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多元耦合式”的智慧教学模式转变,打造“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2、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方法路径

  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道”的实现需要“学”的支撑以及“术”的运用,要以学促行,以道驭术,方能实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坚持问题导向,瞄准需求精准供给。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所教”与“所需”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真切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现实需求、课程期待,不仅要关注“供给侧”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和教学内容的具体呈现,还要密切关注“需求侧”学生发展的实际诉求,实现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供需联动。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同时,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明确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差异性,着重把握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需求侧”的内容重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学规律,精准施策,采用符合学生思想实际、接纳能力以及现实需求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实效。具体而言,小学阶段要以道德启蒙、情感启蒙和知识启蒙为中心,侧重开展启蒙性学习;中学阶段要以筑牢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基础、提升政治理论素养为中心,侧重开展体验性的、常识性的理论学习,在生活性话语与知识性话语的结合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大学阶段要以强化使命担当为主线,侧重开展理论性、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化进程,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创新教学方法,善用语言精彩呈现。思政课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表达方式、传播艺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多讲鲜活故事,多作交流互动,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吸引学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遵循“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度、言之有趣、言之有味”的逻辑理路,充分释放思政课的磅礴力量。其中,言之有物是前提。一门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思政课,需要有内容、有故事、有价值。因此,要讲好理论与实践、贯通历史与现实、连接国内与国外。言之有理是根基。面对真问题,要给出好答案。只有以学术研究做支撑,才可能讲出深度、讲出逻辑、讲出思想。言之有情是灵魂。语言之所以能够打动学生,在于其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动情才能走心,才能以心换心。思政课教师要调动自身情感,让思政课教学语言因饱含深情而拥有厚度。言之有度是火候。教学语言的“度”即给谁讲、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等都要精准,力求做到精准施策、恰到好处。言之有趣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内容,还要注重表达的技巧和艺术,让学生能够真正身心“在场”,通过把握节奏、设置悬念等,做好话语转换,把课程讲活。言之有味是旨归。一堂好课应是余味悠长的,思政课的“味道”应该包括真理的味道、文化的味道、历史的味道,等等。思政课教师要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将学生带进理论知识的殿堂,畅享自由思想的空间,开启心智启润的成长,体验精神丰盈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强化实践体认,多维协同扩优提质。新时代思政课要创设多维协同的立体教学新模式,形成多元耦合教学新范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超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界限,将理论知识与时代背景、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由教育部等十部门共同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等,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相较而言,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辨凝练抽象,知行合一带来的认知更为立体深刻。例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蕴藏丰富的思政资源,能够提供厚重的精神滋养。思政课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找寻问题的答案,既实现教学空间的延伸与拓展,让学生从现实场景中获取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观察和互动分享,让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锤炼与提升,使其认同感和获得感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因此,应整合更加多样开放的“大思政课”资源,构建协同一体的“大思政课”机制,汇聚全域融通的“大思政课”合力,使多维课堂相得益彰,更好释放思政育人效能,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作者:徐川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网站地图